目的與手段

照片來源:台南市議政史科館

照片來源:台南市議政史科館

 

 

我跟曾祖父陳逢源第一次見面時剛從美國回來,他過世時我才三歲,依稀記得他非常寵我,聊天時都把我抱在膝上,吃飯也是只有我在時才會開動。長大回國後透過親朋對曾祖有了更多的認識,這才知道他是位參與過台灣經濟與政治改革的作家。

正如中國一應歷史,改朝換代時最受壓迫的都是知識份子,尤其是替人民苦痛發聲的詩人與出版社,曾祖父歷經日據時代與國民黨白色恐怖,可說飽嘗壓迫,也被政府抓去關過,同輩作家們不少都被害死了。我細讀曾祖父的著作,沒看到什麼大逆不道的言語,主要都是感嘆當權者與百姓之間的不公之處,也有提出確切改進手段,而不是像個憤青一昧謾罵,只能說極權之下就算是建言也會被當成叛逆。

而我愈讀曾祖的作品,愈覺得他跟我是同類人,畢竟我倆都是作家,也同時視幫助社會為己任,倘若他今天還活著的話我們肯定會徹夜長談,現在只能藉著他留下的文筆進行超越陰陽的交流。

這已是難以言喻的感動。

 

「教育之目的,在乎養成人格為根本。詳言之,欲發揮人格之本價,修練其智識,強健其身體,是故德育為本,而智育與體育副之。由此觀之,現在教育之通弊,一則不以養成人格為本。誤以養成智識為教育主要之目的。二則不以人類共同生活之精神為本,以養成利己的國民精神為宗旨,不以個性為重,而教之奴隸道德,前者,以目的與手段顛倒。後者,全忘卻其目的矣。」陳逢源~1923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