餓鬼:後記(Gnosis)


我總認為人最幸福的時候,是發自內心想要做某件事的那一刻。

筆者第一次創作是在2000年在網路上連載同人小說,那時候渾渾噩噩,人生沒個方向,寫作是我第一次依自己意願與期望下的決心,也是在那時候我頭一回找到讓我真正快樂的事物。

事隔十八年,出版兩本書後我又突然有了靈感與動力,連載了由中元節啟發的《餓鬼》。為了寫新故事我得暫停寫《魑魅魍魎檔案 三》,卻異常輕鬆愉快,因為《餓鬼》是這一刻想寫的故事,遲個幾天說不定就不會想再提筆。創作就是這麼地不合理,但不合理的事物往往給人帶來最高的享受。


《目連救母》是個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,我將它跟『厭食症』的主題結合在一起寫出《餓鬼》。

心理學跟佛學的共通處是兩邊都相信人同時扮演著『妨礙自己』與『拯救自己』的角色,所以故事裡劉老闆也同時詮釋了目連與目連母親的身份。對自己說的謊言如同脆弱的玻璃屋,看似好像隔開了,卻始終能窺見裡頭的真實,無法幫助母親的目連跟劉老闆一樣向佛祖求救,魏醫生也跟佛陀一樣教劉老闆藉搭救活人(自己)來搭救死者。

人之所以成為餓鬼是因為生前過度的貪欲與浪費,死後才會成為永遠無法滿足的鬼神,然而人如果能花一毛錢滿足自己,他們絕對不會花兩毛,揮霍換個角度想或許只是『不懂得自己真的要什麼』,把量跟質劃上等號。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花上千萬出國旅行,卻只有在家裡獨自看書時才能真正得到放鬆。

厭食症同樣地也很拐彎抹角,往往是抗壓法門的突變種,緣由極多,可能是為了身材(為了被認同),可能是用身體發洩內心的壓力(缺乏健康調適),又或者是想引起家人的注意(父母吵架)等等。這樣看來,厭食症患者與餓鬼多少都跟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有關。

魏醫生認為當年目連母親如果有人能讓她傾訴心情,說不定就不會墮入餓鬼道。無論時代,慈悲與諒解都是助人的不二法門。


《餓鬼》連載期間受到不少讀者的鼓舞,真的很讓人高興。我決定以後不定期在網上連載中短篇,讓大家多認識《魑魅魍魎檔案》小說以外的世界。


九色夫(9/20/18)